具体来看,知名游资现身龙虎榜,作手新一净买入984.83万元。此外配资预警网,国泰君安证券成都北一环路证券营业部、中信证券东阳吴宁西路证券营业部分别买入2260.14万元、1914.00万元;深股通专用、中国银河证券沈阳三经街证券营业部分别卖出578.94万元、437.36万元。
格隆汇7月26日丨亿达中国(03639.HK)公告,叶伟明先生因须投入更多时间于其个人事务,已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自2024年7月26日起生效。叶先生辞任后,彼亦不再担任公司审核委员会主席及提名委员会成员。
盐碱地是一笔“沉睡”的耕地财富,如何唤醒这部分土地资源,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是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河北省沧州市近年来全面开展盐碱地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提升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全国更多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改良利用盐碱地的研究和探索,如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针对各个区域、各种类型的盐碱地治理模式正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沧州市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沧州市一直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全面开展盐碱地综合整治,实施了暗管改碱、生态修复、种子改培、市场深度开发等系列工程,努力将盐碱地转化为耕地后备资源,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科技创新促粮食高产
随着气温不断回升,在沧州市小麦种植区,一场抓好小麦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的“升级战”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今年的冬小麦长势很好。”在广袤的麦田间,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农务局局长李国锋边走边介绍,这里的万亩麦田都是沧州临港渤捷种业有限公司的旱碱麦繁种田。
盐碱地如何变身广袤良田?自主创新是关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为克服盐碱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中捷产业园区开展了40多年的良种选育,其中育成的“捷麦19”抗旱抗碱产量高,年推广面积达150多万亩。李国锋介绍,为更好地保障繁种良田的产出,中捷产业园区还持续开展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科技化探索。
繁种田里麦苗青香,育种田里长势喜人。走进位于沧州市的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一片片麦田映入眼帘。麦田前方,数十个池子里长满高矮不一的小麦。“这些是耐盐鉴定池,里面生长着近40类正在接受选育试验的旱碱麦新品种。”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孙宏勇说,土壤盐碱度一旦大于1‰,就会影响种子正常萌发,而沧州南皮县多数地块盐碱度是这个临界值的3倍,这要求小麦更耐盐碱、更抗旱。
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选育适宜的小麦品种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目前,试验站选育的“小偃”系列品种已在位于黄骅的河北省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大面积种植。试验站还建立了完善的耐盐碱小麦鉴选体系,为旱碱麦品种培育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2023年,沧州市100.2万亩旱碱麦喜获丰收,亩产达245.4公斤、总产达24.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1公斤和2.13万吨。
沧州南皮县乌马营镇白坊子村村民白普才是盐碱地综合改造的受益者。他介绍,以前村民种地都是看天吃饭,小麦亩产不高,导致很多土地撂荒。2013年,白坊子村被划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千亩核心示范区后,率先改种了“小偃”系列小麦品种,还采用了先进耕作技术,当年村里的小麦平均亩产提升了1倍多。如今,白普才一年农业纯收入近3万元。
沧州市农业农村局种子专家孙勇表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后,已在环渤海地区30多个县(市、区)推广种植抗盐碱粮食新品种约1200万亩,平均每亩节约淡水60多立方米、增产粮食约100公斤。
精耕细作换果蔬飘香
广袤的盐碱地,除了变身为“粮仓”,还披上新装变身成“菜篮子”“果园子”。在沧州各地,不仅有小麦、饲草在盐碱地中生长,不同水肥、土壤条件下种植的耐盐碱蔬菜、水果也喜获丰收。
沧州盐山县边务镇星马村的农乐蔬菜专业合作社里,农户星之峰穿梭在一排排“绿墙”间,忙着采收黄瓜,一根根尺把长的果实让他难掩丰收的喜悦。“每天来拉菜的客商不断。别看咱这儿多是盐碱地,但蔬菜品质和口感没得说。”星之峰说,合作社的蔬果远销全国多个省份。
农乐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如今已发展了七八十个冷棚。星之峰介绍,边务镇的土壤和地下水盐化度较高,不能作为灌溉用水。为此,合作社搭建了冷棚,全年不用露天开放作业,水分蒸发少,可以洗盐排碱、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此外,冷棚建造成本较低,还能让蔬果提前1个月至2个月上市。就这样,盐碱地变身成了“聚宝盆”,星马村走上设施蔬菜特色发展道路。
“我们还在政府支持下探索出了大棚膜+地膜的种植模式,节水又耐盐碱,还能减少菌病发生,实现了一年种三茬作物,每亩地收入达3万多元。”星之峰说,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一年也能收入2万多元。
今年,边务镇还计划以星马村的成熟种植模式和技术为基础,整合更多盐碱地,吸引周边村庄投资建棚,壮大设施蔬菜特色产业,带动起周边的富余劳动力。“我们计划建设育苗温室,形成集蔬菜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做强自主品牌,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的经济效益。”边务镇农办主任赵振江说。
迎着初升的朝阳,记者来到沧州海兴县张会亭镇北齐村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大棚。只见大棚内绿意浓浓,掐一根脆嫩的茴香苗放入嘴里,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我们盐碱地上种的茴香耐热、耐寒能力强,成熟后每年可收割七八次。”张会亭镇党委书记李岳晓说,村里闲置的盐碱土地是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壤,适宜茴香这种耐盐碱作物生长。于是,他们在10个村建起大棚种植茴香,实行“村村联营”抱团式发展模式,积极打造特色蔬菜种植区,进一步延伸茴香产业链,实现茴香产品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如今,凭借特色盐碱地的独特生长环境,张会亭镇的茴香在京津冀地区颇有名气。今年,镇上还计划建一座保鲜库,增加自动化包装线,以提升茴香的品质。李岳晓表示,他们将不断扩大增收范围,提升张会亭镇茴香的知名度,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虽然我们农场的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但盐碱地里富含硒、钾等元素,长出的水果甜度高、口感好。”李月林是海兴农场梨果种植基地负责人,据他介绍,为了让梨树在这片贫瘠土地上扎根,他们积极改造盐碱土壤,并采用有机生态循环的自然方式种植,成功收获高品质果实。
“海兴碱梨每公斤能卖到30多元。”海兴县委书记回永智介绍,目前,海兴县发展海兴碱梨、秋雪蜜桃等盐碱地林果种植1.3万亩,年产量约7000吨;还发展南齐茴香、茶棚甜瓜等盐碱地蔬果种植1.2万亩,年产量2.3万吨。其中,核心区的1000亩南齐多刀茴香已通过绿色和有机认证,还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走进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二分区扣村的恒态源种植园,只见葡萄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葡藤满架。
南大港产业园区二分区党委书记董宪锋表示,为让盐碱地产出更多优质果品,他们专门成立农业专家技术服务站,聘请沧州市农科院专家深入实地现场指导,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例如,他们通过新技术对传统种植管理方式进行改良,鼓励果农使用有机农家肥,采取人工控温、控水措施,使葡萄的采摘期从6月份一直持续到11月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创新实践,南大港产业园区二分区现有果品温室大棚已经实现连续5年丰收。通过集约发展,目前种植大棚已达400余座,成功种植葡萄、西红柿、甜瓜、西瓜等20余个品种,每年向京津等地供应鲜果超过500吨,总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
延链发展获超值收益
有了良种、良技的加持,盐碱地上产出的旱碱麦、盐碱枣、盐碱苜蓿等产品产量和品质节节高。为使这些农产品成为深加工企业的“宠儿”,沧州有规划地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盐碱地增收。
“一场雨后,地里的苜蓿长得可快了。”河北景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于长晖表示,公司的苜蓿种植规模约为1.5万亩,每年可向外供给优质青贮苜蓿2万多吨。
紫花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不仅产量高、再生性强、营养丰富,还具有抗旱、耐寒、耐盐碱的特性。欧美国家一直将其作为主饲料用来养奶牛。紫花苜蓿还能充当盐碱地的生物改良剂,种植多年后可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于长晖说,他们2015年开始发展规模化种植,相继引进了抗盐碱品种和先进的作业机械,并对标国外青贮苜蓿加工标准开展生产。
李国锋介绍,为让盐碱地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园区管委会科学规划,设计了一条全域性的牛、沼、肥、饲一体化产业化发展路径,用盐碱地种植苜蓿、青贮玉米、旱碱麦等作物,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优质奶牛2万多头。不仅奶牛的口粮不用愁,产出的牛奶品质也更高,用牛粪产沼气发电后还可以再还田增肥,形成一个既能改善地力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闭路循环产业链条,使得园区奶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达9亿多元,亩均产出相当于传统农业的6倍至8倍。
在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提起面花,人人都不陌生。它以盐碱地上产出的旱碱麦为原料制作而成,造型别致、麦香浓郁、口感筋道。近年来,随着旱碱麦产业发展,面花深加工越来越受到关注。
走进渤海新区黄骅市河北银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视线瞬间被展示台上的面花所吸引。霸气生威的“镇海吼”铁狮子面花、硕大精致的鱼儿面花、趣味十足的十二生肖面花……无不造型新颖、生动吸“睛”。该公司董事长李强表示,这些面花产品备受青睐,畅销京津冀地区。这两年,银海公司还开辟了网上销售渠道,把面花及各种特色旱碱麦精加工产品销往全球,总产值近亿元。
位于南皮县的河北五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旱碱麦产品研发、加工和营销的道路上,已经坚持了8年。这家公司以旱碱麦为原料,经过不断研发升级,打造了以全谷物为概念、以均衡膳食纤维为卖点的五格面粉。目前,五格面粉已经在淘宝、京东、抖音等热门电商平台上开设了官方旗舰店,并成功入驻北国商城、永辉超市、盒马鲜生等知名线下商超,随后还将上市全谷物面包、饼干等产品。
除了粮食、乳品形成产业链条外,果品深加工也在迅速崛起。走进沧州黄骅市天天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冬枣生产车间,只见膨化机、烘焙机、筛分机、金属探测仪、X射线异物检测机等一系列智能化生产设备一起开动,将一包包成品脆冬枣沿着传送带送到工人手中,再由工人们有序分拣,最后打包装箱。
黄骅的土壤属于滨海盐碱地,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氯离子、钾离子,能增加果实中维生素和多种营养成分的含量,更增加了冬枣的酥脆度。该公司副总经理庞永峰说,目前黄骅市的冬枣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以往,由于缺少精深加工能力,一到集中采收上市季节就造成鲜枣积压,不仅影响价格,也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2002年,在政府引导下,他们投入1亿多元开展脆冬枣精深加工,不仅建起万吨级冷库,还采购了国内一流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超过1万吨,销售收入过亿元,产品成功销往加拿大、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如今,黄骅市已经发展冬枣加工企业17家,确保了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沧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玥表示,通过全力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沧州已经迅速打开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新局面,不仅在盐碱地上建成高标准农田256.6万亩,还涌现出“黄骅苜蓿”“南齐茴香”“碱地梨”等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品牌,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达135亿元。
由于治理成效显著配资预警网,沧州市被列入国家级试点,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上继续深耕。据了解,沧州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产业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创新发展全国技术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平台。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宋美倩)